link

特別推薦facebook 中文網站: http://www.zwzpyg.com/?p=383

2011年1月2日星期日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的中國猜想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的中國猜想
馬克·扎克伯格在2010年聖誕節前後對中國的造訪,引發了人們對這位26歲年輕人的新一輪討論。到中國之前不久,他剛剛成為《時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因為把5億人成功連接在一起,並為他們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社交網絡;因為創造了一個新的信息交換系統,並改變了我們和他們的生活”,這個消息登上了大部分的中國媒體;再之前,以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學創辦Facebook經歷為模本的電影《社交網絡》在中國的大城市中成為部分人議論的焦點;當然,我們已經出版了至少三本介紹馬克·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圖書,他和他的公司也早就是中國互聯網人議論的焦點,在中國大陸也不乏模仿Facebook建立的公司。他對我們沒有西方媒體說的那麼陌生。

他在中國的行程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對一系列中國公司的拜訪,其中已經被證實的包括在北京的百度、新浪和在杭州的阿里巴巴集團。和這位全球最具影響力社交網絡創始人身份暗暗吻合的是,所有這些拜訪的消息,都是由這些公司的員工們自己拍了照片通過社交網絡傳播,而不是由某份報紙或某家電視台當作新聞報導出來。

全世界最炙手可熱的網絡新貴到全世界最炙手可熱的國家度假,而偏偏這個國家對於他創辦的社交網站Facebook是封閉的。因為政府管制的原因,在中國大陸人們無法登錄擁有5億用戶的Facebook,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他對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拜訪理所應當引發了人們對Facebook進入中國的猜想。這在邏輯上並無不合理之處。馬克·扎克伯格本人的一些行動也在不斷暗示著人們想到這一點,比如他每天花一個小時學習中文,比如他在公開場合表示:“如果你遺漏了13億人的市場,還如何能連接整個世界?”這確實是個有誘惑力的市場。

但是只要一提到進入中國,人們就無法避免會想起此前那些國際互聯網公司在中國的境遇。我們已經有了一串失敗者名單:雅虎、e-Bay、谷歌和Myspace。失敗的原因中自然有商業上的原因。這些跨國互聯網公司們在面對它們的中國競爭對手時顯得對中國異常陌生,因此市場份額不斷被模仿它們的中國競爭者蠶食著。但是有時候它們會面對道德上的指責。雅虎曾經因為把自己一名郵箱用戶的信息提供給中國政府而激發了軒然大波。 《紐約時報》的評論說,人們簡直不能相信,這些跨國公司的CEO們在深夜念及此事,怎能安然入睡。而谷歌在2010年的離去則在當時將跨國公司和中國之間關係的討論推至了一個新高峰。

互聯網的特性和中國的特性之間似乎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互聯網天生具備著公開、透明、平等和民主的特性,而中國的特性如果不是與此相反,那麼至少是更為隱晦——當然,所有政府在這些方面與互聯網相比都更加隱晦。馬克·扎克伯格的Facebook甚至將互聯網的這些特性向前推得更遠。扎克伯格對信息公開、透明與隱私的理解即使是之前那些互聯網的信奉者也有些不可接受。當然,Facebook收集的那些個人信息,如果因為妥協而洩露給政府,用於政治上的用途,則會激發更大的爭論。在另一方面,作為社交網絡的Facebook天生扮演了公共平台和廣場的角色,這也是所謂的Facebook效應之一,它能將一個個單獨的個體聯繫起來,讓他們為了一個目標短暫或者長期地聚集在一起,先是在社交網絡上,接下來可能是在現實之中,中國能否接受這一點呢?

毫無疑問,如果Facebook能夠進入中國,它一定會給中國帶來一些改變。至少它能夠打破中國國內由幾個大的本土社交網站壟斷的商業格局,雖然它不一定或一定不會變得像在美國那樣強勢,但是,年輕的理想主義者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向中國的商業環境和政治環境妥協,一個變化中的中國又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對他們代表的開放、透明、社群等精神作出讓步,這都是雙方需要面臨的問題。我們當然歡迎馬克·扎克伯格和Facebook。但是我們懷疑我們彼此是否都有足夠的耐心。否則結果只能如中國網民們所說的那樣,Facebook只能和那些之前進入中國的一些國際互聯網公司一樣,在中國“非死不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